王勇:用实绩为党增辉

来源:文明校园网发布时间:2017-05-29

生科院教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王勇是位老党员。1989年读大三时,他就入党了。几十年岁月过去,他在不同的国家、单位学习工作,不管周围有没有同志和组织,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用政治的忠诚和成绩的优异为党旗争艳、增辉。海外留学奠定扎实根基王勇在农学院读的大学和研究生,199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科研上跟随李晴祺教授课题组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在小麦生长季节,他和老教授们一起天天蹲守在田间观察、取样、分析。李晴祺教授课题组主要是做杂交育种,那几年,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兴起。“记得那会儿与基因、分子有关的课题很容易被批准。分子生物学是新兴学科,发展很快,我就下决心要出去学习。”  

经过精心准备,1999年10月,王勇申请到法国国家 科 学 研 究 中心(CNRS)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一年后转到瑞士洛桑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YvesPoiri鄄er实验室攻读博士。5年多的时间,他深入研究磷代谢的分子机制,克隆了拟南芥和苔藓的PHO1家族同源基因,并研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在磷素转运分配方面的功能,以第一作者在《PlantPhysiolog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取得了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6年1月,在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院NigelCrawford教授沟通交流后,王勇来到他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从事植物氮营养分子生物学和一氧化氮产生机理研究,一待又是近5年。他发现了一个影响一氧化氮积累的重要基因PHB3,阐明了该基因调控植物体内一氧化氮水平的分子机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lantCell》上发表了文章。  

“我的博士后导师在做博士后的时候,就克隆出了与氮素有关的植物基因(硝酸还原酶),属于这个领域的领袖级人物。近5年的博士后生涯,对我的研究思路、理念、技术方法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回国后,我就继续围绕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和Crawford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泰山学者引领研究热点2010年11月,在母校热情相邀和政策激励下,王勇回到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2012年,他被山东省政府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把植物硝态氮信号转导途径重要基因的克隆、鉴定与作物硝态氮调控基因的克隆、鉴定与利用,作为两个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们的研究策略就是从拟南芥着手,找出关键的调控基因,在作物上找同源基因,把研究成果最终应用于作物的生长调控。”  

植物吸收氮素营养,是通过硝态氮,也就是硝酸根离子的形式。在如今的植物氮素研究中,有两个热点区域,一个是氮素转运基因,从1993年第一个转运基因被克隆后,许多人一直跟踪研究;另外一个就是调控基因,在2009年以后开始大热,这种基因影响转运、同化基因发挥作用,属于上游基因。在2015年,利用正向遗传学方法,王勇实验室筛选到一个硝态氮信号响应下降的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发现该突变体的表型是由于一个未知基因的单碱基突变造成的,他们把这 个 基 因 命 名为NRG2。2016年初,该成果《PlantCell》期刊上在线发表。在这之前,氮素调控基因只被发现了8个,其中NRT1.1和NLP7两个基因最重要。王勇实验室发现的NRG2,参与了植物硝态氮信号的分子调控,该基因既可以调节硝态氮感应基因NRT1.1的表达,其蛋白又能够与氮信号调节蛋白NLP7互作。该论文被评为《PlantCell》杂志2016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之一。  

“目前,只有我们和法国的一个实验室,能够利用正向遗传学法,克隆氮素调控基因。实验室目前又克隆出了几个调控基因,后期的功能鉴定等工作正在继续。说实话,我们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已经和美国导师实验室的条件没有差别。”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也是王勇等一大批优秀学者愿意回山东农大工作的重要因素。  

拟南芥是模式植物,作为区域类农业高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倡导基础研究也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拟南芥的研究成果要应用于农作物。目前,王勇承担了两项以玉米为对象的重大课题,一个是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养分高效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课题,一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农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性状形成的遗传与分子基础”子课题。  

“基因克隆方法大致有正向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在这两项课题中,我们就用了反向遗传学,在玉米上作物上找同源基因,看在拟南芥上发挥作用的基因,在玉米上是否有效,从而为培养出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从带实验课到负责学院“双一流”建设从2011年春季开学,作为生科学院植物生理系的教师,王勇开始给本科生上课。尽管出国留学前在农学院工作过6年时间,又是泰山学者高端人才,但根据植物生理系的传统,作为新进教师,他要从带《植物生理》课程实验开始。“植物生理系的老师对教学非常严谨,对学生特别负责。实验和课程相辅相成,不熟悉实验安排,确实影响讲课效果。两年的实验课经历,令我收获很大。”  

在自己的实验室,王勇也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他事先告诉学生整体的实验设计,有时也亲自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做。“在瑞士读博士时,因为分子生物学基础比较差,总是导师告诉我这一步做什么,那一步做什么,自己直到最后才能把这一系列的实验串起来。尽管最后的结果还不错,但是个人主动性确实没得到太好的发挥。在美国做博士后时期,导师只是给目标和方向,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思维和视野就开阔了许多。”带自己的学生时,王勇综合两位导师的长处,让学生在知道完整过程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个实验,目标性更强,进程更快。“两位导师尽管个性和方法不同,但是他们对学生的培养训练以及实验室管理都非常规范,对我影响特别大。” 

从2015年初开始,王勇担任生科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生科学院是学校的科研强院,研究生数量也多,工作繁杂琐碎,王勇却充满了热情,他希望自己能为学院的师生们多做些事情。植物与动物学科获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后,王勇又协助院主要领导负责生科学院的“双一流”建设工作。商讨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设立导向性课题;遴选优秀人才成立科研团队,争创突破性成果;合理安排经费,购买以前没有条件购买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比较紧缺的中小型仪器,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每一项工作,经学科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后,王勇总是快速精准去执行。“学科能争取到这笔建设经费,非常难得,一定要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王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