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师生思想状况调研,全面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今年7月份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起草了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规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生和教师两个重点,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队伍,构建“四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抓牢党建、组织、体系、考核、宣传五个方面综合保障,实施德育综合改革、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教师师德建设、辅导员能力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校园文化实事等六项重点工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主渠道作用。推进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围绕教材、教师、教学关键环节,以项目形式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课程的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加大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探索“五四三二一”实践育人体系研究,扩大实践学分比例。把“领导干部上讲台”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在本支部和学生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每学期至少为学生上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专家听课制度,听课情况向学校党委反馈。

强化思想引领。 制定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学校共青团组织、孔子学堂等,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月等活动,实施“青马工程”,组建“大学生骨干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广大学生“四个自信”。经常性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文明岗、青年文明号、文明职工、最美家庭、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等活动。以推举“我身边的道德模范”等方式,积极选树在爱国爱校、尊师爱生、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院士被追授“齐鲁时代楷模”,在全校掀起向余院士学习的热潮。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始终。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校领导定期与师生交流沟通,听取意见。制定领导干部、专家教授、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制度,为819 个非毕业班级配备668 名兼职班主任, 实现了非毕业班级班主任配备率100%,毕业班级也全部配备了毕业导师。开展“感恩·诚信”宣传教育月、“诚信应考,拒绝作弊”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节水、节粮、节电”活动,在学生餐厅杜绝 “舌尖上的浪费”。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组建 “西部春蕾”“阳光同行”“麦田支教”等10 余个支教团队,学雷锋家电维修服务队34 年免费为群众维修家电,获评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的“行知学社”获评全国高校十佳社团,都成为学校志愿服务的靓丽品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构建了以专业、项目、平台、机制为依托的“双创四驱”工作模式。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服务国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9人,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员—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观察员三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最大限度解决了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事故。

传递和凝聚网络正能量。针对青年师生“无事不网”“每日必网”的现实,积极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一体两翼三抓手”的网络思政工作格局。 “一体”是以校园网为主体,“两翼”是指大力建设好网上党校、网上团校, “三抓手”是指充分借助“两微一端”等三类新媒体平台,把主题教育“搬”到网上,让网上声音“传”到网下,增强正能量的网上网下传递融合与影响互动。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建设网络文化工作室,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建立新媒体联盟,整合不同网络平台,构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的新媒体矩阵。深入实施“易班”等新应用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 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目前,学校官方微博活跃粉丝近3 万人,官方微信关注人数超过3万,微博、微信影响力排名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党委书记与经管学院新生谈大学规划

学校党委书记为青年先优颁奖

校长在南校区听课调研

吴澎家庭获“山东省十大最美书香家庭”  

“两学一做”学习小组开展讨论交流

 部分优秀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