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名师王希超

来源:文明校园网发布时间:2017-11-08


用板书讲题是王希超的一个标签

课下,王希超依然被学生和数学题围住

农大本科生中,凡是学高等数学课的,很少有不知道王希超老师的。他的课上,没有人迟到,没有人玩手机。不少学生提前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去占前几排的好位置,班外或院外学生,搬其它教室的凳子去蹭课,物业还曾经表达过不满。课下与舍友一起聊聊王老师,发条状态表达膜拜之情,写篇小文章抒发幸福与欣喜,是在一届届学生中反复上演的故事。有好事者整理了王老师课堂经典话语,以“王希超语录”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上。 

就是这样一个在学生中知名度颇高、教学效果超好的老师,在网站的师资介绍里,简介却是“没有研究方向,没有科研项目,没有学术论文”,让记者颇有些意外。

大道理和小手段

1987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王希超被分配到当时的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当数学老师,合校后又来到信息学院数学系,近些年一直教理工类的数学课,就是最难学的高数A。王希超说,对自己的职业,他一直心存敬畏,从上课时的体面穿衣到每一分钟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都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教师的这个身份。

王希超的同事冯巍评价道,许多老师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但是对自己的孩子,难免有偶尔的放纵和溺爱,王老师则坚持“学生就是学生”,自己要把好的东西教给学生,让他们不但掌握知识,更学会如何学习和勇于担当。  

尽管讲话时有点自带笑意,但王希超从来不会特意哄学生开心,他自己评价“甚至有时候说话不怎么好听”。2016级计算机系学生孔祥雨说,第一堂课,王老师让他们把“自控”两个字写在课本上,叮嘱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看作成年人,建立起对学业、对家庭的责任心,明确学习目标。自控,首先从上课不玩手机开始。他告诉每一届学生:“我的课上不允许有一个不听课的同学存在,不允许任何人的手机铃声响起。既然坐在这里不能分神不能玩,还是好好听课最划算。”  

不少学生说,听王老师的课,手机宛如成了炸弹,上课前反复检查好几次是否静音,或者干脆关机。因为一旦铃声响起,按旷课两次处理,要写检讨,还要给老师擦黑板。王希超说自己还“威胁”学生:高等数学是挂科率最高的一门课,一开始学不好考不好,补考会更难。  

王希超眼中的学生只有两类,爱学习的和不学习的。爱学习的有目标有担当,不学习的人是可耻的,没有责任心,对不起父母和朋友,更对不起自己的未来。大家要远离不学习的学生,孤立他们,减少负能量影响。 

王希超说,自己“好为人师”,强势地给学生灌输大道理,“逼迫”大家用功学习,只不过是用一点“小手段”引导孩子们把学习当作习惯。学生才是教学的主导,初入大学,不少学生有“松一松”的心态,必须引导大家紧张起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内容学会了,有兴趣了,自然就愿意学了。

老笨方法与厚重情怀

一个如此严厉、说话不太客气的老师,却受到一届届学生尊敬和追捧,自然是因为学生心中自有天平。他们说,王老师上课不看课本和讲稿,坚持板书,很酷;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关注我们的反应,亲切;例子生动,激情洋溢,言语幽默,课堂有活力;最关键的是,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绩。

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昌宇栋告诉记者,有一个学期,他参加的学生活动特别多,上课时经常觉得累,但是听王老师讲数学题就特别有精神。“他不停地讲,一直在黑板上演算,还经常自己说上半句让我们接下半句。只要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想不听懂也有点难。”  

不带教案,板书演算,一度是王希超最显眼的两个标签。  

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老师都是带着课件,用PPT演示,但是王希超一直坚持板书,写了擦,擦了写,粉尘飞扬,神采也飞扬,只是因为“用板书可以生动地展示解题步骤和多种方法。”实际上,他有比较严重的鼻炎,接触粉尘很难受。  

许多同学表示,王希超是他们在大学里遇到的稀有的坚持用粉笔做题的老师,展示出来的思维能力和计算水平让他们深深折服。王希超则认为,板书教学,把题重新做一遍,学生才能清晰知道每一步怎么来的。昌宇栋说,从王老师的课堂上,他学会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就是把问题一层层剥开,抓本质看核心。  

分析数学题时,王希超随时关注着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应答的声音,跟不上就再讲一遍。每节课的内容,他都会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记忆点等做标记和强调。记忆点不只是公式、定理,还有例题里的重要结论。王希超说:“一提哪里是重点,学生马上就听得带劲儿了。他们习惯记数学公式,对例题里出现的结论缺乏关注,实际上这个结论在解其他题时就成了定理与公式。结论记多了,做题也就顺畅了。”  

一步步把一个个问题讲清楚,看到学生从迷茫到清晰,从恐惧到自信,让他颇有成就感。2016级计算机系学生孙潇说:“刚进大学就听高年级同学说,高等数学特别容易挂科,但是跟着王老师,我觉得学数学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为了能和王老师离得更近些,把推导的过程看得更清晰些,占位成了同学们一级级之间的传承。昌宇栋和孙潇告诉记者,上学期他们是下午第一大节上数学课,上午的课一结束,他们就会飞速冲进教室开始占位,有的同学中午干脆就在教室里打个盹儿,以免自己的最佳位置被人再次抢占。 

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学生为老师打分制度,16年来,王希超一直在全院教师中名列前茅。无论爱与不爱学习的孩子,都能感觉得到王老师心里对他们那份厚重的爱。

让课堂从精彩回归明白

三十年前,王希超刚被分配到水利专科学校时,其他年轻老师是一年后才讲课,他是半年后就上讲台了,还被校长表扬“像个老教师”,认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多年的同事徐胜荣老师说,王希超老师调动课堂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对所有的讲课内容都烂熟于心,其实是背后下了大功夫。  

王希超说,自己确实是属于一上讲台就兴奋、把病情都忘掉的人。年轻时最看重的就是如何把课讲得精彩,脱稿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显示自己很厉害。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越发看重学生容易理解,好明白,润物细无声。但是,多年的课堂历练,即使他不追求精彩,课堂依然魅力不减。  

刚开始上课时,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王希超至少要准备四个小时,不但记住所有的内容,还要把这节课所有说的话从头到尾重复几遍,就像演戏排练,哪里是重点,哪里是包袱,如何切入,如何递推,这句话该怎么说,那个意思如何表达,都要琢磨好,还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高等数学的每一章第一节都是概念,后面是定义、公式、计算、应用,如果概念讲不清,后面就很难理解和掌握。数学上的概念死记硬背没啥用,必须要换成深入浅出容易理解的语言。“充分条件”是有它足够,没有它也行;“必要条件”是有了它不够,没有它不行。每一个抽象的概念解释,王希超想法设法把他它整成大白话。  

“一定要注意马后炮!所谓的‘马后炮’,就是方程后面的条件,x>0之类的。”“洛必达法则是西药,等价代换是中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证明题中逐渐缩小区间范围,就像水池里有一个宝贝,逐渐向外排水,一定能把宝贝找到!”“大家一定要把微积分公式全记住。少记一个,枪毙一分钟!”……这些网上流传的“王希超语录”,是王希超课堂的另一种精彩。 教了三十年数学课,每次下课后,王希超依然不想离开课堂,在那里琢磨这节课成功与不足,不是是否引人入胜,而是有没有知识点的遗漏。

做教师不算亏与赚

数学系有不少老师主持过大课题,写过有影响的论文,王希超不为所动。他说,我的精力有限,只想怎么上好课,把这一件事做好就是成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取得好成绩,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学院的一个老领导,非常欣赏王希超对待教学的态度和授课效果,督促他写论文,参加比赛和评奖。有一次实在太着急,就自己写了教研论文让王希超改一改署上名字,王希超自然是客气拒绝。缺乏高档次荣誉,上不去正高职称,老领导觉得他有点亏。王希超却非常平静:没什么亏与赚,讲好课,就是人生最大的收获。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广松和院长李西灿同样格外敬佩王希超对教学的投入和对名利的淡泊,鼓励年轻教师要以王希超为楷模和榜样。  

多年来,王希超习惯提前去教室,课间答问题,课后做辅导。每个小课间,都有学生拿着题来请教,一大节课结束,会有更多的学生围上来,导致他经常赶不上从南校区到北校区的班车。数学系年级QQ群里,常有学生邀请王老师给自己解答问题,王希超不但有求必应,还会提出多种方法。  

“年年讲课,天天回答学生的提问,但是这些问题对您来说可能过于简单。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您有时候会厌烦么?”记者问。  

“不能用自己的水平去衡量学生,每一堂课都是有对象的教学。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永远不会产生这种心态。”王希超说,函授生、专科生、本科生,他都教过,也多年辅导考研的学生,都是努力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得再好,学生理解不了,也是个零。上课时之所以保持说半句留半句的习惯,就是为了看同学们的反应。学生的声音小了,首先要调整讲课的方式。”  

每年教师节或者新年时,王希超都能收到几百条学生的祝福短信,毕业学生比在校的学生发的还多。他辅导过的学院,考研率迅速提升。他不是班主任,但是他带过的班级,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习能力与别的班明显不同。这些学生的身上,不知不觉打上了王希超的印记。 几位接受采访的学生都表示,他们不关心老师获得过多高的奖励或者发表过多少文章,在乎的是这节课有没有听懂,老师是不是真的为他们尽了心,费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