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长出蘑菇来

来源:文明校园网发布时间:2017-05-02

图为姜淑霞老师在马庄大球盖菇种植基地摄影翟荣惠

进入四月中下旬,植保学院的姜淑霞老师就不断地接到报喜电话,她指导帮助的企业种植的林下大球盖菇一茬接一茬地进入采摘期,如小钢炮般粗壮的蘑菇每天挤着堆地赶市场,乐坏了主人,改良了土壤,造福了百姓,自然也让推广食用菌栽培的姜淑霞老师觉得分外开心。

在林子里种蘑菇踏实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野生的蘑菇长在树上,人工种植的蘑菇长在温室里,很少能见到在一排排树中间种蘑菇的,而且是人们比较少见的大球盖菇。这种蘑菇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是营养丰富的食用真菌,也是极其珍贵的药用真菌,其所含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是国际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  

常有人问起为啥不辞辛苦大力推广林下大球盖菇的栽培,姜淑霞老师说得非常坦率,因为“在林子里种蘑菇让我觉着踏实”。  

“蘑菇本来就是长在树林中的,推广林下种菇符合大自然规律;林下的蘑菇光照充足,香气浓郁,又不施用化肥和农药,比大棚里种出来的风味更浓郁。我工作二三十年一直研究林木病害,走在树林里就觉得舒服,在林子里种蘑菇底气十足。植保学院开始招收菌物专业本科生后,我们就领着孩子们在南校区的玉米地里种各种蘑菇。榆黄蘑、黄伞、大球盖菇、猪肚菌等,每一茬都不重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觉得比在实验课上研究菌丝有意思多了。”  

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苗木合作社有20多万亩林地,主要栽植法桐、榆树、樱桃树等,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他们一直在探求林下空地利用的方法,种过中草药,养过鸡和鸭,后来打听到姜淑霞老师在推广大球盖菇,就找上门来。从2014年开始,在成行的树木间,密密麻麻的大球盖菇就成了这个林木合作社的又一项重要收入来源。2015年泰安市岱岳区马庄蚕桑基地开始尝试种植,同年泰安市新泰市天宝镇推广4个村,2016年春节时正好上市。2016年秋季,聊城市东昌区中华海棠苑,淄博铁山园艺农场、东营盛大园林等多家企业纷纷引进种植大球盖菇。经过一个冬季的忙碌与等待,终于在今年的春天迎来丰收的时刻。 

“聊城中华海棠苑一亩地一茬能产两三千斤,淄博铁山园艺农场第一茬到了3400斤,最好的是泰安马庄的蚕桑基地,第一茬亩产能到4500斤,有点出乎意料,应该跟桑枝做底料营养丰富有关。这一季总共可以采3到4茬,当然产量是越来越低。现在大球盖菇的市场价是6到8元左右,一亩地能有两三万的销售额,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何况,他们都是在树行中间或林下的空地上种蘑菇,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不仅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本来的经济收入,还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一行行壮观的大球盖菇,宛若就是自己指挥的士兵,看到它们,姜淑霞就觉得欢喜。

每个环节都得靠上

姜淑霞常说自己的研究比较浅显,推广的大球盖菇种植技术也没有什么深奥的,但是,在推广的许多站点,她不到,问题就不停地出,所以,她不得不抽功夫挤时间多往站点跑,手把手地耐心指导。  

大球盖菇种在林地里,但是并不是长在土里,而是在培养料上。这个培养料是秸秆、木屑、玉米芯、棉子壳、营养土、草炭等的混合体,可以两三种,也可以都放上,来源丰富而简单。这些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经过适当碾压、打碎处理,堆积发酵好之后,就可以运到地里种蘑菇了。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是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姜淑霞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在南校区林学院蚕桑站发酵底料,每次打电话询问,工人都抱怨温度升不上去。忙完手头的工作,她晚上打着手电筒去现场看,扒开底料,热气就腾腾地向外冒,一测量,里面已经到了70多度,发臭了。发酵到60多度最合适,工人师傅一直在测堆料表皮,所以一直徘徊在20多度。实际上,在底料发酵的过程中,要适当的翻堆,让里外均匀。  

“在济宁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还有马庄。去年11月中下旬开始备料,外面气温也有点低了,温度就是上不去,派学生过来看,还是解决不了。我跑来才发现,他们把底料发酵的地方选在了两个房间的夹道里,环境阴凉,底料又是让工人踩实了的,下面非常硬,热空气根本进不去。我也是着急,孙老师让人把这些料都运到大路上去重新建堆发酵,很快就好了,赶快开始种上蘑菇。”4月17日,记者跟着姜淑霞在泰安马庄采访,说起去年的事情,宛如就在眼前。  

姜淑霞提到的孙老师,是泰安市岱岳区蚕桑基地的主人孙兆广。这片地也是农大林学院几位国家和山东省现代农业蚕桑体系专家的联系点。林学院冀宪领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帮助这几十亩桑园提高效益,改善生态,就找到了姜淑霞老师来指导种植大球盖菇。在2016年秋季发酵底料和制菌种时,姜淑霞一直亲自带着学生忙活,连国庆假期都没有休息,帮着孙兆广在桑树空地和养蚕的室内都种上了大球盖菇。  

“每次打电话问都说按规定浇水保湿了,进入3月中旬,室内应该可以出蘑菇了,但这里就是没有动静,我纳闷得不行,下课后联系了个车就过来了。原来是棚里温度太低,湿度太高,通气不好,水肥汽热不协调,因为经常浇水,上面覆盖的草与下面的培养料已经压在一起了,菌丝感觉还有养料,就是长不成蘑菇。”在姜淑霞跟记者聊天的时候,孙兆广长期雇佣的一个大爷插话道:“姜老师让我把堵窗子的被子拿掉,开窗通风,每天再打开灯照上两个小时,我还担心不行呢。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长出来的蘑菇就把地皮全盖严了。” 

“去年9月份在聊城中华海棠苑,我也是带着学生在那里给李老板干了三天活,包括整地、发酵底料、栽下菌种,就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万一长不出蘑菇来,人家会说这技术不行,说农大的老师吹牛,影响农大的声誉。”一直义务为企业服务的姜淑霞,把学校的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

林下蘑菇好风光

在树林里种植大球盖菇有诸多好处,它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还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明显。早2010年,威海几十万亩沿海防护林遭松材线虫袭击,姜淑霞就建议他们在树下种蘑菇。“发生这么严重的病虫害与树体太弱关系很大,种过几茬蘑菇,菌渣中剩余的营养源源不断输送到土地中,土壤肥力增强,树自然就长得粗壮了。”  

据统计,目前我省有林地面积3450万亩,专营苗木生产地达225万亩,这还不包括果园。林业生产周期长,闲置的林下土地是食用菌栽培的天然廉价资源,这个产业发展起来,对我省的整个农林业生产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桑树、苹果树、板栗树等这类树种,每年都需要剪枝,枝条营养丰富,打碎后是做蘑菇底料的上品。收完蘑菇后的菌渣,可以先种上一季蔬菜,再撒播到林地空处。“用菌渣种的白菜,甜丝丝的,好吃易熟;种出来的红心萝卜,一丝辣味也没有。用桑树枝条的菌渣种出来的菜,就更香了。”说起发展蘑菇产业的好处,姜淑霞有着道不完的故事。“林下种蘑菇实现了空间(大树与蘑菇)、气体(氧气与二氧化碳)和营养利用(桑枝与菌渣)的三个良性循环,非常值得大力发展。” 

“企业有收益我们自然满心欢喜,但作为长久研究林木的人,我更喜欢看到生态效益。苗木行业用除草剂很普遍,造成土壤板结比较厉害。种蘑菇时底料完全覆盖地面,一棵草也不长,自然用不到除草剂;菌渣再回馈给大地,土壤修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姜淑霞的心中,有着更为宏大的格局。如今,她的学生聂阳,在全国多地推广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其他的学生也大多奋斗在这个充满朝气的产业中,为中国的林业经济和生态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