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帮华:绿色追梦人

来源:文明校园网发布时间:2017-12-06

12月3日是周末,记者拨打曹帮华教授的手机,提示不在服务区,于是就发短信并在QQ留言。傍晚时分,曹老师发来消息,说一天都在淄博鲁山林场考察,为其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做方案。不管是严冬还是盛夏,无论是在高山林场还是东营的刺槐林,为增加山东大地的一片片绿色,曹帮华不停奔波,也在业内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仅今年,他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三个大项目,主要针对刺槐作研究。

刺槐情深

遇上林学专家梁玉堂教授,为曹帮华研究刺槐埋下了深情的种子。大四那年,曹帮华跟着梁先生做刺槐组织培养方面的毕业论文。后来,他又跟随梁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参加梁先生主持的国家“七五”“八五”重大刺槐攻关课题,与梁先生一起爬高山、走平原、采集种子、繁育苗木、营造丰产林,对刺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刺槐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东营的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许多人习惯称军马场),采用人工植苗与机械播种方式,建起了十万亩刺槐林。这些刺槐,挡住了肆虐的风沙,成为东营重要的生态资源。然而,十几年前,部分刺槐林陆续出现焦梢、枯死现象,让东营政府和百姓都非常头疼。  

因为常去东营做调查与研究,曹帮华对十万亩刺槐林出现的退化原因比较了解。“一部分是涝死的,因为水系不够畅通;一部分是碱死的,当地土壤盐分高;刺槐的品种不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经过细致的跟踪调查,曹帮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举措。他一方面建议东营市相关部门完善盐碱地排灌设施,一方面着手培育更抗盐的槐树品种。他从那些十万亩实生刺槐林中表现良好的个体着手,开始刺槐良种选育工作。  

林木良种选育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最快八到十年才能完成一个品种的审定。2000年,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黄河三角洲刺槐林优化栽培及综合开发”的支持下,曹帮华选了300棵刺槐优良单株,取其根部及嫩芽,通过插根育苗与组织培养展开繁育工作,当时仅挖根就进行了2个多月。繁育的苗木,经过东营试验地近三年的苗期初选,20个品系分别被种植在3个地市的12块盐碱地上,形成了不同盐分梯度测定林。经过前后17年选育和测定,4个优良品系脱颖而出,曹帮华把它们命名为山农选1号到4号。今年通过山东省刺槐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山农选1号到4号终于成了品种。这四个品种在含盐量千分之四的盐碱地上还能顽强生长,而大多数刺槐品种在含盐量千分之二或三的土壤中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曹帮华在刺槐研究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0年,他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刺槐林植被恢复与提高生产力机理研究”项目。2011年“黄河三角洲刺槐林生产力衰退机理及林分更新恢复技术”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林龄的滨海盐碱地刺槐人工林生产力衰退机制”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刺槐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相继下达。 曹帮华说,他对刺槐是日久生情,喜欢刺槐的品格,更难忘因为刺槐与梁玉堂教授结下的师生情谊。很多年了,每到五月槐花开放的季节,他都会陪退休的梁先生去观赏槐花,如今,先生仙逝,让他很伤感。他觉得,唯有把刺槐的研究做得更贴近生产和百姓的需求,才能更对得住先生的期望和培养。

东营牵挂

东营这片盐碱地的改变,有曹帮华的心血,更有几代农大人的汗水。曾经在农大工作、后调到山东省林科院的周长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东营军马场十二分厂建起了一片1500多亩的刺槐与多树种的混交林,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人员都把那儿当作科研基地,出了上百篇论文,培养了几百名学生。1995年,曹帮华和老教授孙明高一起,带领30多名学生,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在黄河入海口处的天然柳林内,忍着蚊虫叮咬,穿过密密麻麻的近两米高的芦苇和荻子,选择收集了大量通过河水汇集来的柳树资源,成为山东省柳树种质资源库的重要财富。曹帮华承担的许多课题,放在了东营执行。他还担任了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他自己都承认“对东营比泰安熟悉”。

曹帮华说,刺槐虽然好,但是品种单一,他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林相稳定、不衰退的盐碱地人工林,混交林就成了研究的重点。从2000年开始,在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和东营市农高区等地,曹帮华陆续建起了占地1000多亩的混交林,把白蜡、刺槐、杨树、榆树等近十个树种,进行块状、行状、株间等多种方式的混交栽培试验研究。  

栽培混交林要考虑树种生长习性、适地适树等多种因素,树种的混交还要考虑是短期还是长期,短期中有一方是辅助性的,如紫穗槐和杨树;长期的话要考虑生长速度、树冠类型、根系深浅、种间关系等。通过反复试验,曹帮华摸索出了刺槐和白蜡、刺槐和榆树、杨树等有益组合。团队的工作,更多着力于混交模式研究,如混交比例、树与树之间株距多少,行距多少,正方形配置还是三角形配置等。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让他们得到了非常宝贵的数据,也解析了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  

近十年来,曹帮华和带的研究生,几乎每个月都去东营做林分调查、采集土样进行分析。从泰安到东营四五个小时,为了方便来回,曹帮华习惯了自己开车。2007到2010几年间,为研究刺槐的衰退机理,研究土壤水盐运动和树木水盐运输的关系,曹帮华需要长时期的实验数据。他带学生在树林里搭起帐篷,安装了气象观测站和茎流计,在树干上打上探针。每年两个多月,学生基本就在树林里活动和生活,看管仪器,记录数据,喝瓶装水,啃凉面包,隔天骑自行车去镇上给气象站用的蓄电池充电。有天早晨,学生看见一双大眼睛趴在帐篷的窗户上,吓出一身冷汗,以为是坏人,镇静下来细看才发现,原来是一头走到林中的老牛,在好奇地往帐篷里观望。  

对研究生的辛苦,曹帮华非常心疼;对这片精心培育起的树林,师生们更是疼爱。林子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只能委托军马场的工人干,偶尔会有树死亡,曹帮华非常伤心。那些工人很难理解,不就是一棵树么,至于吗?他们不知道,在曹帮华心里,管理好这些树比养育孩子还重要。长大后的树,每一棵都担负着科研任务,毁了死了,再长成需要数年时间,耽误不起。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滨海盐碱地人工林恢复重建及混交模式示范”、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黄河三角洲人工混交林混交机制及稳定生态体系构建”和今年立项的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盐碱地林业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为曹帮华对盐碱地的林业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东营市的“三网”绿化工程项目,也是曹帮华牵头的。他希望科技能为东营这片盐碱地带来更大的改观。

林入风景

近些年,国家森林公园的提升改造成为各省市山林绿化的重头戏。既然是森林公园,就要充分体现美学与观赏价值,讲究高低错落,注重颜色搭配,但是我国的森林公园多由林场改建而来,林场是为生产木材服务的,树种单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种植的林木也已经老化,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作为有影响力的林业专家,曹帮华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森林经营培训师计划,对森林经营、林分改造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学习。2011年,曹帮华承担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华北次生林森林公园景观质量提升及资源保护关键技术”课题,开展了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近些年,曹帮华每年都会把省内所有的森林公园走一遍,指导、推动各地森林景观的提升。森林景观美不美,现在还主要依靠人们的直观评价,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进行规范评价。目前,曹帮华正带领着研究生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拍摄照片,汇集多种数据,研制数学模型,希望研究成果能尽快指导林场向森林公园的转变,并能很好地指导森林公园的经营。  

如今,淄博的鲁山、临沂的蒙山等,在曹帮华的指导下,利用老化的刺槐林间伐出的空隙,引入了枫类、竹子等彩叶及观赏树种,已经呈现出比较动人的景观。距离泰安比较近的徂徕山,曹帮华去的比较多,整改成效更为明显。山的入口处,原来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绿化,盘山路旁已种植黄栌、连翘等彩叶及观花乔灌木,红绿相间,黄花艳艳,非常漂亮。青岛崂山听取曹帮华的建议,种植了鸡爪枫,在枫叶红了季节,许多游客专门去拍照。 

竹子和木瓜,这两个物种,也被曹帮华研究出了名堂。竹子本身十分具有美感,而且富有文化底蕴,但是北方竹种很少。利用国家林业局竹子引种等课题,曹帮华从外地甚至国外引种,驯化培养,既有高大的观赏竹,也有小巧的地被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指导的研究生引种竹子抗寒性研究论文被评为第一届全国优秀林业硕士学位论文。这些竹子不但造形漂亮,更重要的是能适应北方的寒冷。有人想贩卖曹帮华选育的竹子,被他严辞拒绝,学校绿化需要,他则无偿奉送。他希望高洁的竹子为校园奉上一片片绿色,一点点成就他的绿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