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的根深扎在蔬菜产业土壤里

来源:文明校园网发布时间:2017-02-24


图为刘世琦(右一)在田间指导大蒜生产

2月24日,菏泽成武县菜农李新经过多方打听,来到著名蔬菜专家刘世琦教授办公室,请教大蒜生产技术。正在忙碌的刘世琦放下手头工作,向他了解大蒜生长情况,耐心讲解技术。像这样农民上门请教技术的情况,在刘世琦这里是常有的事。李新说:“咱种蒜的都知道刘教授,他名气大得很。” 

三十多年来刘世琦坚持瞄准蔬菜产业需求搞科研,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持之以恒做研究

刘世琦现任中国园艺学会葱姜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学会理事、山东省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在大蒜研究领域,他的确是一位成果丰硕、响当当的专家。谈起科研体会,他说:“搞科研要取得成就、形成优势,必须坚定方向,持之以恒。”  

他一开始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研究过食用菌、西瓜,而且在这两种作物上都有不错的成果。他发明的通气管式食用菌接种棒大大提高了接种效率,1992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西瓜栽培方面,他通过改进栽培措施,让普通西瓜长成了无籽西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次偶然机会,刘世琦从搞外贸的同学那里了解到我国大蒜的出口情况,就确定把大蒜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全国的大蒜种植面积只有1000多万亩,与白菜等大宗蔬菜相比,算是小弟弟。但它的影响却非常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是出口额最大的蔬菜产品,2016年出口额达到30多亿美元。此外,加工出口大蒜需要劳动力多,对提高农民就业有重要影响。  

基于大蒜在蔬菜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刘世琦对大蒜的研究十分重视,不仅在栽培技术、设施管理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品种选育、加工、流通、行业发展等也广泛涉及,在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近十多年来,他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多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十多篇。他主持的“大蒜异常生理现象形成机理及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利用”和“加工型白皮洋葱型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分别获2006、2010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所参加的“大蒜品种资源研究与利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成果一定要解决生产问题”

刘世琦的科研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研究,都是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来开展,他说:“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发论文,而是要解决问题,为生产服务。”  

大蒜异常生长是多年困扰蒜农的突出问题,其表现是大蒜鳞茎光长皮不结蒜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亩产不到500公斤,因而这也叫“面包蒜”。刘世琦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通过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等进行研究、推广。经过十多年研究,从气候、品种、营养、土壤结构等方面探明了导致异常生长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山东省大蒜优质高产作出重要贡献,这项技术连续三年被山东省作为主推技术。  

为提高大蒜的产量和品质,他开展了大蒜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研究。通过田间自然变异株筛选、引种驯化、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技术、多倍体诱导技术,创制新种质17份,并建立了大蒜离体快繁的技术体系。研究中,他从美国等5个国家引进大蒜资源29份、收集国内资源127份。选育出“金蒜1-4号”“泰山白蒜”及“山农奇蒜”。通过省级审定的“金蒜3号”鳞茎产量提高15.4%,“金蒜4号”蒜薹产量提高23.9%,并提早10天上市。“山农奇蒜”蒜薹可溶性糖含量达19.2%(普通大蒜为11%),蒜薹和鳞茎产量每亩地分别可达1064公斤和2171.15公斤。  

由于休眠等原因,大蒜保护地生产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为此,刘世琦开展了“设施大蒜优质高效安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品种处理、调整播期等措施,解决了问题,用该技术,北方蒜薹三月中下旬就可上市,达到亩产760公斤;四月中旬收获鲜蒜头,亩产968.4公斤。这项技术可使亩收入超万元,而且管理简单,现已在兰陵已经大面积推广。  

刘世琦虽然主要从事应用研究,但他在研究中十分注重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索,从而使成果更具有深度。2000年以来,刘世琦开展光质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研究,并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园艺作物设施栽培光环境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研究,探明了番茄、黄瓜、大蒜、铁皮石斛等21种园艺作物光需求特性,为调控光环境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诱集和趋避害虫的特异光谱,以及有利天敌昆虫增殖的特异光谱。他还与企业合作,开发出LED植物光环境精准调控系统和LED植物工厂管理系统。 

刘世琦善于钻研,只要与蔬菜产业发展有关系的问题,他都关注。病害是影响设施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原因,微生物传播又是导致病害发生的元凶。为防治病害发生,人们在栽培管理、农药使用等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刘世琦在蔬菜光质研究中突发奇想,把紫外光杀菌与空气过滤净化结合在一起,既可避免紫外光对人和作物的伤害,又能确保杀菌净化效果。他多方联系,找到了一家企业生产出样品,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大棚用这套装置,基本可以避免病害发生。菜农们高兴地说:“有了这台净化器,不用打药、还省工。”这项技术不仅用于蔬菜大棚,还可用于医院、养殖场等场所的空气消毒净化,简便易行,效果显著。这项技术2013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在广东、河南、辽宁多个省推广。

为产业发展奔波忙碌

为服务产业发展,刘世琦经常在蔬菜生产第一线奔波,指导生产、解决问题。他与生产企业和种植户建立了密切联系,生产中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掌握。他不仅关注技术问题,还经常提出建议,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05年2月他受商务部邀请作为中方专家,全程参与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企业的大蒜反倾销调查,他发挥专业优势,带美方专家到企业考察、给他们算帐、与他们争辩与沟通,为中方企业赢得诉讼作出了贡献。2007年他主持起草了《出口大蒜技术规范》山东地方标准,使大蒜生产、出口有章可循。2010年,他发起成立山东省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担任理事长,把全省大蒜行业的专家及贮藏加工龙头企业组织起来,开展科研攻关和产业自律,对促进山东大蒜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指导生产,刘世琦足迹踏遍齐鲁大地,还受邀到江苏北、河南、贵州、江西、新疆、辽宁、黑龙江等省区举办技术讲座、深入田间指导生产,每年举办二三十期各类培训班,已累计培训农民及农技人员46000多人。  

开展科技扶贫是刘世琦的一项重要工作。1998年到2008年间,他担任东平县科技副县长;2012年到曹县孙老家镇担任科技特派员,同年担任“第一书记”帮扶村曹县专家组组长;2016年担任泰安市科技扶贫蔬菜专家组组长。他不辞辛苦传授先进生产技术,指导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东平县斑鸠店镇的大蒜种植面积最初不足万亩,而且产量低,刘世琦在这里悉心指导,使产量提高了近一倍。他还指导蒜农开展标准化生产,使大蒜达到出口标准,产值大幅度提高。由于效益突出,大蒜面积超过了十万亩,大蒜种植成为这个镇的特色产业。  

曹县芦笋种植面积大,但当地芦笋茎枯病发生比较普遍,刘世琦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下雨积涝是导致这一病害的重要原因,他指导农民改挖沟栽植为高起垄栽植,很快控制了病害发生。  

由于对大蒜产业发展贡献大、影响大,刘世琦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80万亩土地有60万亩种蒜,刘世琦每年都要来这里指导生产,乡亲们也都把他当亲人看。2011年,县里把“金乡县优秀科技人才”的桂冠授予他。 尽管成果丰硕、荣誉多多,但刘世琦一直十分谦虚、低调,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科研园地辛勤耕耘。他说,工作几十年,对农民有感情、对农业有感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蔬菜产业健康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致富。